植物細胞3D打印優化:兼顧分辨率與細胞活性的策略探索
細胞打印技術為植物組織工程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在植物細胞微環境研究、高價值代謝產物生產、植物基食品制造以及定制化木材合成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然而,與已經相對成熟的哺乳動物細胞打印相比,植物細胞打印尚處于起步階段,仍面臨如細胞尺寸不均和剪切力敏感等挑戰,難以同時實現高打印分辨率與高細胞活性。

近期,清華大學機械系歐陽禮亮團隊以胡蘿卜細胞為研究對象,系統探討了植物細胞團形態對生物墨水性能的影響,并提出“植物細胞團尺寸與針頭內徑匹配”的策略,旨在為植物細胞的工程化應用提供參數優化方案(圖1)。

工作亮點
-
首次建立適用于擠出打印的植物細胞團-針頭尺寸匹配準則
-
厘米級大尺寸載植物細胞結構的打印與穩定培養
-
擠出式打印對植物細胞功能影響的初步解析
研究內容
基于懸浮培養獲得的細胞團(S-Cell)的墨水活性與均勻性更好。本研究首先從胡蘿卜外植體培養獲得常規愈傷組織(R-Callus),隨后通過物理破碎獲得離散化愈傷組織(F-Callus),并采用懸浮培養獲得細胞團(S-Cell)。其中S-Cell的尺寸最。174±79 μm),活死染色結果表明,三種細胞形態的初始存活率均較高(R-Callus ~93%,F-Callus ~85%,S-Cell ~97%),因在制備過程中受機械剪切作用,F-Callus的存活率相對較低(圖2)。

將三種細胞形態分別與明膠/海藻酸水凝膠混合制備生物墨水。透明度測試顯示,S-Cell墨水均勻性最佳。流變學測試表明,所有墨水均表現出剪切稀化特性,且墨水均保持溶膠-凝膠溫敏轉變能力。這對形成擠出微絲單元和打印過程中的結構自支撐至關重要。在擠出測試中,S-Cell因其均勻性良好和尺寸小的優勢,可用內徑更小的針頭(24G:310μm)進行擠出(圖3)。

在此基礎上,作者通過進一步測試不同規格針頭(18G-24G)的打印效果發現,當針頭直徑能覆蓋85%(臨界分數)以上的細胞團時,生物墨水可以實現穩定打印(圖4)。并且僅S-Cell墨水可順利通過24G針頭實現更高分辨率打。▓D4)和更高細胞活性(圖5)。


作者通過活死染色定量分析發現,在打印后,三種墨水細胞存活率相近,但培養4天后,S-Cell組的細胞活性提高至80%以上,且35天內持續增殖,載細胞結構保持良好形貌和結構穩定性(圖5、6)。

團隊使用S-Cell墨水成功打印出厘米級的“胡蘿卜形狀”結構。活死染色結果顯示,不同區域細胞活性一致,表明3D打印構建的多孔結構有助于營養物質的均勻交換(圖7)。

RNA-seq 分析顯示,打印過程激活了細胞壁修復、防御響應、氧化應激等基因表達,提示植物細胞能通過自我調節應對適度的剪切應激(圖8)。但若剪切力過強,細胞死亡風險加大。

總結與展望
為避免植物細胞在打印過程中,因過高的剪切作用而導致細胞死亡和生長緩慢,本研究首次提出“臨界分數”作為細胞團-噴嘴匹配的重要準則,為高分辨率與高活性植物細胞打印提供理論依據與實用指導,并通過RNA-seq分析,初步驗證了在合適的剪切作用下,植物細胞可通過自調節,恢復良好的生長狀態。總結而言,打印參數窗口的選擇對植物細胞打印至關重要。
論文于2025年2月5日發表于《Biofabrication》,清華大學機械系博士生周德志為第一作者,本科生李佩錫為共同第一作者,歐陽禮亮副教授為通訊作者,其他合作者包括博士生余爽、前科研助理崔鎮華以及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徐弢教授。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58-5090/adada1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