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裕建解讀3D生物打印中國與世界的區別
時間:2015-12-17 17:54 來源:南極熊3D打印網 作者:中國3D打印網 閱讀:次
![]() 自從2009年作為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回國工作以來,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多大。在3D生物打印這個話題下,我也是被問及到同樣的問題。我認為在3D生物打印這個領域,中國與美國的差距既小又大。3D生物打印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就像是一片荒地需要有人來開墾,誰來破土誰就會擁有一片土地。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與美國具備同樣的機會,因此沒有差距。但是由于我們中國文化教育的影響和我們科學家們成長的經歷所致,我們喜歡跟風,擅長于追隨,熱衷于排名次,成就感多來源于名詞的攀升和與先進者距離的縮短。因此,我們與美國之間又存在巨大差距:我們缺乏開拓精神,不敢創新,尋求追隨的縫隙,無視引領的機會。中國與美國在3D生物打印這個領域的重大區別就在于是要做追隨者還是開拓者。 3D生物打印目前在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定義是:3D bioprinting is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spatially-controlled cell patterns us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ies,where cell function and viability are preserved within the printed construct typically involves dispensing cells onto a biocompatible scaffold.按照這個由西方科學家所擬定的定義,3D生物打印領域的中國科學家正在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積極努力,通過打印支架、灌注細胞,希望做出器官打印的杰作。但是這種做法忽略了人體器官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形成的規律,也忽略了人體器官損傷后自主修復與再生的自然規律。作為一名生命科學工作者,我的體會是這種違背自然規律、忽略人體器官自然形成的工程技術,很難實現功能性3D打印人體器官的制造。我們國內3D生物打印科學工作者追隨在這種定義下的組織器官打印的工程技術研發過程,就會永遠落后于這種技術的始創者。3D生物打印應該以人體自身組成的單元干細胞為生物墨汁,遵循器官形成的客觀規律,應用3D打印機,經過復雜的打印后處理過程,制造出可替換的人體功能器官。這是一件巨大挑戰性的生物工程。這項工作,已在四川藍光英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嘗試。也許它不被看好,也許被認為是異想天開,但是這是一種拓荒行為,獨樹一幟。以支架為支撐的3D器官打印技術有眾多的追隨者,以干細胞為生物墨汁不依賴支架而打印人體器官的3D生物打印工程技術在近期內很難有追隨者。雖然如此,但是作為拓荒者,即使預想的成功還很遙遠,也是在不斷的收獲中。 康裕建 四川藍光英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科學家/首席執行官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組部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現任四川大學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再生醫學研究、應用于規范聯盟主席。康裕建教授帶領團隊創造出“生物磚(Biosynsphere)”干細胞培養體系,結合3D生物打印技術,開創出個性化醫療領域全新技術。 |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