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剛特朗普關稅,中國這家公司用AI和3D打印改寫貿易規則
“我們不用出口車輛到美國”,“我們只用傳輸打印車輛的技術”。在接受日經新聞采訪時,PIX Moving的創始人&CEO喻川娓娓道來。


PIX Moving是一家中國的無人駕駛公司,目前無人駕駛小巴(Robobus)等3D打印產品已經銷往歐美、日韓等全球30多個國家,與傳統實物貿易不一樣的是,PIX Moving大部分時候采用云端技術傳輸。

01/ 實體產品全球貿易變為技術傳輸
PIX Moving 使用AI設計車輛然后將設計轉化為打印路徑,通過3D打印將設計變為實物,可將數據傳到云端,然后全球各地的團隊下載云端數據將車輛零件打印出來。對于PIX來說,由于整個自動駕駛車底盤都由金屬3D打印制造,實現了從實物貿易向數字化服務貿易的轉變。這種模式使得相同的產品可在不同國家直接制造,規避了關稅壁壘。


02/ 采用3D打印初衷:并不是為了規避關稅
“應用金屬3D打印以及AI驅動的生成設計,PIX初衷并不是為了規避關稅。”“傳統汽車制造商的生產線適用于大規模生產,而PIX的3D打印系統可以滿足小批量多種類制造需求,哪怕數量只有1臺,也可以實現。”喻川說道。那么,PIX 為何從創立之初就采用AI和3D打印?這還要從創始人喻川的個人經歷說起。喻川是建筑設計專業出身,但從小癡迷于計算機、智能制造、機器人等技術領域。他的創業起點是無人機研發,后來意識到可以將人工智能和3D打印相結合來制造汽車。
喻川提到,自己對汽車工程的并不是很了解,但這反而成為了一個優勢,“那些專業的工程師,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形成了思維定勢,很難跳出經驗思考。他們在學校和工作中所學的只是制造汽車的一種方式,但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因此,在著手打造無人駕駛車輛時,喻川沒有傳統經驗的包袱,果斷摒棄了傳統汽車制造方式,轉而采用全新的3D打印技術路線。


未來的汽車制造需要應對小批量多品類定制化的市場需求,這也是為什么PIX運用生成設計、金屬3D打印技術的原因。他可以實現1-10000臺的低成本高品質高效制造。另外,AI驅動的生成設計使零部件成百倍的減少,降低了PIX對供應鏈的依賴,更好的實現分布式制造,同時可以使車輛整體更加輕量化和靈活。
03 / 3D打印基礎:AI算法設計
喻川和他的團隊通過基于AI算法的生成設計來減少車輛的零部件數量,AI設計已經超越了人類的想象力:設計師或者程序員輸入一系列的約束條件,如車輛的重量、尺寸和載重等,計算機軟件會自主運行和處理,并生成符合約束條件的多種設計方案。算法會讓AI不斷的學習和優化設計輸出,以便工程師選擇最優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創立之初,PIX Moving無人駕駛車輛的大多數零部件都是非常規零件,很難從廣州或者上海采購到。喻川的團隊得弄清楚如何打印出他們的設計,打印整車肯定比打印無人機困難得多。2017年底,喻川刷到一家荷蘭公司YouTube視頻,他們在打印世界上第一座金屬3D打印的大橋,直到那個時候他才明白這個技術是如何用來制造大尺寸物體的。
在那之后,喻川和他的團隊進入了專注的研究和測試階段。喻川回憶起來,有時他們嘗試打印曲面物體,金屬熔后打印物體會倒塌,而有時候,機器人沒有按照預定的路徑移動。探索的路上充滿波折,但是卻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截止目前,PIX Moving在3D打印領域已經申請了數十項專利技術,成為了全球的領先者。
近期,PIX一款底盤和車架100%由金屬3D打印完成的車輛即將問世,從研發到工程樣車線下不到1年時間。

除了3D打印以外,PIX還獨立開發了RTM-實時成型技術,無需采用傳統的沖壓工藝,通過AI算法和機械臂控制,便可以對任何金屬板材做成想要的形狀。

04/ 3D打印制造優勢:便于全球分布式制造,規避關稅
PIX Moving 金屬 3D 打印、RTM™ 等工藝可以大幅度減少生產工序、降低對供應鏈的依賴、縮減設備投入成本,因此 PIX Moving 可以實現全球分布式制造,讓生產基地靠近市場需求所在地,從而減少全球物流運輸中的能源和成本浪費,實現本地產、本地銷的目標,從而合理合法規避關稅問題。2024年12月,PIX Moving 日本機器人工廠正式投產,從開工到正式投產不到6個月時間,這再次證明了數字制造工藝的優勢。


這樣獨特的制造方式,引起了資本市場的關注,目前已獲得美國硅谷風險投資SOSV、日本上市公司TIS株式會社以及中國勘設股份、浙商創投等投資。更為重要的是,PIX Moving的數字制造方式正在改寫傳統市場貿易的規則和格局。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