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推出新展廳,展示LAMÁQUINA可持續3D打印陶瓷作品
時間:2025-04-24 09:47 來源:南極熊 作者:admin 閱讀:次
2025年4月23日,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HM) 在150 周年慶典開放了一個新的展廳,展出“修復我們破碎的星球”展覽。展覽展示柜由 NHM內部團隊與巴塞羅那 3D 設計和制造工作室LAMÁQUINA合作打造,展出了3D 打印陶瓷作品,并融入再生粘土和生物聚合物接頭。展廳經過修復,保留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特色,同時融入了可持續的設計和材料,體現了博物館對創新和遺產保護的承諾。

△“修復我們破碎的星球”展覽。圖片:NHM
可持續設計和陶瓷制造工藝
國家衛生博物館(NHM)是羅馬式建筑的杰出典范,于1881年開放,因其對陶土的運用而廣受贊譽。這座建筑由阿爾弗雷德·沃特豪斯設計,旨在成為一座“自然的大教堂”,致敬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選擇陶土不僅因為它的美觀,還因為它在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工業環境下具有衛生和成本效益。
正如選擇陶土是對時代背景的回應,新NHM畫廊的設計也契合了當代的需求。核心策略之一是使用3D打印陶瓷制作展柜,確保滿足畫廊的要求,同時遵守遺產地嚴格的保護標準。此外,根據當前的可持續實踐,我們委托撰寫了一份綜合報告,評估各種制造和材料方案。結果顯示,機器人生產的陶瓷部件是最可持續的選擇。
LAMÁQUINA 畫廊的陶瓷作品使用了 40% 來自陶瓷行業的再生粘土。作品采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制造技術:底座采用 3D 打印,水平封蓋采用 2D 拼貼。設計采用模塊化,方便日后拆卸,并配備生物聚合物接頭用于干式組裝,確保長期可持續性。
上釉和燒制工序在 CeràmicaCumella 陶瓷廠進行,采用節能窯爐,可同時燒制多件作品。部分燒制過程采用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提升了項目的可持續性。為了優化生產,設計被劃分為十個模塊化組件,三個月內共生產了 1,686 件獨立作品。機器人精準控制確保每個組件均符合精確規格,并融入了電纜和標牌等關鍵特征,確保尺寸精準。
LAMÁQUINA 強調了粘土 3D 打印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這種材料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條件高度敏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整個制造過程中,每個模塊都受到監控,以測量各個方向的收縮率。這些數據隨后被反饋到數字設計文件中,以便進行精確調整,確保所有組件的公差均小于 5 毫米。
除了技術復雜性之外,該項目還面臨嚴格的監管限制。設計和安裝必須符合嚴格的準則:裝置不能觸及博物館歷史悠久的墻壁,最大點荷載不得超過400公斤。這些限制極大地影響了設計方法和物流規劃,最終實現了在十天內完成的精簡安裝。

△陶瓷作品。圖片來源:LAMÁQUINA
3D打印如何影響藝術和雕塑
3D打印技術正越來越多地被用于保存和復制文化遺產,從古代文物和文物到新的雕塑和紀念碑。2022年,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將X射線成像、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術相結合,重現了文森特·梵高一幅已丟失的畫作《兩個摔跤手》。研究團隊與藝術家Jesper Eriksson合作,利用X射線檢查了現有畫布下的顏料層。然后,研究人員使用針對梵高風格進行訓練的人工智能算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從而生成了一個反映丟失藝術品的3D模型。
在德克薩斯州歷史博物館,檔案管理員利用3D掃描技術對史前捕食動物的化石遺骸進行了數字化保存,確保這些脆弱的標本能夠長期保存。在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利用同樣的技術制作了圣佩德羅-德拉杜埃尼亞斯拱門的精確復制品,既有助于文物保護,也有利于公眾參與。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展示了2021年出土的一艘19世紀船只的3D打印復制品,展示了增材制造技術如何支持歷史解讀并增強教育體驗。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