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再支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規劃(2016-2020年(2)
時間:2016-11-02 14:54 來源:南極熊 作者:中國3D打印網 閱讀:次
二、面臨的形勢
(一)新一輪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能力發展提出新挑戰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創新正在加速推進,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處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顛覆性技術將改變產業形態、組織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對國際經濟、政治、軍事、安全、外交等產生深刻影響,國際競爭的焦點逐漸由單一技術創新轉向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為順應全球創新體系和創新模式的一系列變革,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掀起了以搶占競爭制高點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紛紛加大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的投入與扶持,如美國提出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以促進制造業復興;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各新興經濟體也加強新技術新產業戰略部署,努力搶抓機遇。我國既面臨著趕超跨越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被拉大差距的嚴峻挑戰,必須加快發展技術創新能力,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并重點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加強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結合,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二)經濟發展新常態對產業創新能力發展提出新要求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十二五”開局之年的9.5%,一直到收官之年的6.9%,GDP增速逐漸趨于平穩。同時,我國工業化總體已進入中后期階段,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并聯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受限,使我國經濟形勢依然嚴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迫切需要依靠技術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只有依靠技術創新能力打造發展新引擎、開辟發展新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用先進產能逐步替代落后產能,才能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標。
(三)創新驅動戰略為產業創新能力發展提供新支撐
技術創新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引擎,是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隨后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包括《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等,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支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再次強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促進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能力發展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任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著力突破重點領域共性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動能,促進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網絡強國轉變。
——堅持企業主體。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堅持市場主導。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互補性作用,優化配置資源,提高創新效率。
——堅持需求導向。緊扣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加強重大技術研究成果的推廣和產業化。
——堅持應用牽引。通過應用示范,促進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推廣,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輻射帶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堅持協同創新。強化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鼓勵聯合培養人才,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支持探索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模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幅增強,關鍵領域科學研究實現原創性重大突破,戰略性高技術領域技術研究能力明顯提升,若干領域創新成果水平進入世界前列。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重點建成15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及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及認定100家左右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建設60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顯著加強,認定300家以上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1.17%,行業領軍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3%。
——工業企業運用知識產權能力顯著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0.61件。
——標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圍繞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制修訂標準10000項以上,主導形成國際標準120項以上,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90%以上,國際標準話語權大幅提升。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