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在藥物制劑中的應用和挑戰(2)
時間:2019-04-28 15:02 來源:南極熊 作者:中國3D打印網 閱讀:次
2.2 植入劑
植入式給藥系統(implant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系由藥物與賦形劑經過一定的工藝制備成的一種供腔道、組織或皮下植入用的無菌固體控釋制劑。傳統制備工藝是先將藥物和輔料粉末混合均勻,然后灌注到合適的模具中。該法難以準確控制植入劑的內部結構,因而對其療效的發揮會產生一定影響。
在發明粉液3D打印技術后,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3D打印技術研發了可生物降解的植入物,證明了該技術用于藥物遞送裝置的可行性。Wu等使用 3D打印技術,以聚環氧乙烷作為聚合物基質,聚己內酯(PCL)作為控釋組分,并用亞甲基藍和茜素黃染料作為原料的替代物制備各種植入系統。這些研究表明,與傳統工藝相比, 3D打印能夠通過對微觀結構的精確控制,實現對植入劑幾何形狀、表面積、內部構造以及影響釋放動力學的其他屬性更好的控制,不僅可以使其在最大程度上與患者的給藥部位相吻合,也可以顯著減少或消除突釋效應,并實現比常規植入劑制造技術更可控的零級釋放。


2.3 透皮給藥制劑
透皮給藥系統(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在皮膚表面給藥,使藥物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過皮膚,進入體循環并產生全身或局部治療作用的新劑型,不但可以實現局部定位給藥,避免肝臟首過效應,而且可持續控制給藥速度。3D打印技術用于透皮給藥制劑具有顯著優勢,尤其是在微針及透皮貼劑領域。
Lu等采用 SLA 3D打印技術,以治療皮膚癌的達卡巴嗪為模型藥物,打印了由25根聚富馬酸二羥丙酯微針組成的載藥微陣列,以實現化療藥物的透皮給藥。其中,微針的尖端和基部直徑分別為20和200μm,針頭長度僅1 mm,測試結果證明,這些微針完全能承受被插入患者皮膚后可能產生的壓力和應力。體外釋放試驗表明,該載藥微針陣列可在長達5周的時間內實現定位釋藥。這種經皮膚給藥的藥物傳遞系統的優勢在于患者更加配合、能夠控制藥物釋放等,也包括患者的無痛體驗。
Goyanes等使用3D掃描技術和SLA 3D打印技術配合制備抗痤瘡透皮貼劑。使用 3D 掃描技術獲得適合于患者鼻子形態的3D模型(見圖 7),使用 SLA技術根據3D模型打印鼻形個性化透皮貼劑(見圖8)。在 SLA 打印過程中,藥物溶解在 PEGDA 和 PEG 的混合物中,混合物通過激光束的作用而固化。實驗證明,與 FDM 法相比, SLA 3D打印裝置(鼻形)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和載藥量(質量分數為 1.9%),且沒有藥物降解。該研究表明, 3D掃描和3D打印的結合可以提供生產個性化載藥裝置的解決方案,其裝置形狀和尺寸適用于個體患者的治療。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