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專家:3D打印技術讓骨科治療更精確
3D打印玩具、3D打印自行車、3D打印房屋……近幾年,”3D打印“一詞不斷闖入大眾眼簾。你知道嗎?這一炙手可熱的技術正在一步步滲入我們的生活,甚至對疾病治療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作為南京創傷骨科的老品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骨科,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骨科治療,通過電腦建模,再打印出模型,受傷的“骨骼”便真實呈現在醫患雙方眼前。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李穎表示,3D打印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幫助醫生更為精確地進行診療,同時也讓患者更為直觀地了解自身傷情,增強了醫患雙方的互動性。
受了傷的“骨骼”,從此看得見摸得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李穎介紹,以往的X光片及CT片,呈現出的數據是扁平化的,病人拿到片子,多數會感到茫然,或是僅能看點皮毛,基本只有醫生才能分析出詳細傷情并作出詳細解答。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碰到個別較復雜部位的骨傷時,也會稍顯吃力。例如,盆骨部位的X光片或CT片,因為受二維顯示的限制,可能出現骨骼影像重疊,對傷情的鑒定及后期治療帶來難度。如今,3D打印技術的應用,解決了這一棘手問題。“通過高分辨率CT掃描并三維重建患者受損部位的骨骼信息,再將信息輸入電腦后精確建模,確認無誤后連接3D打印機,受損部位的仿真模型就會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來。通過模型,我們醫生可以更直觀地看到手術部位的細微情況,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個性化手術方案,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而病人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只知疼痛而不知傷情,能夠清楚了解自身骨骼創傷情況,由以往的被動式治療,轉變為醫患雙方雙向互動式診療。
據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創傷骨科在應用3D打印技術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原創性工作。基于CT數值,團隊會進行相關力學分析,并利用三維仿真技術,模擬重建受傷前后的骨骼,骨頭長沒長好、什么時候可以受力、能夠承受多大的力量,分析一下即可知曉。
老牌創傷骨科的不懈探索
作為南京創傷骨科的老品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骨科成績斐然,名家輩出,上世紀90年代,因為在創傷骨科方面的突出貢獻,受到中央表彰,而其強勁的醫療實力也傳承至今。李穎介紹,大肢體再植是現代醫學中難度較高的手術,而四五四醫院骨科經過不懈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手術效果,不僅擁有超高的吻合成功率,且患者術后功能較好。在顯微外科小肢體手術方面,也有不小成就。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顯微外科和各類肢體創傷手術已成功實施近4萬例,成功幫助患者解決病痛。在一些重大車禍中,傷者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大肢體離斷,對于這樣傷情較重且手術難度較高的病例,團隊也有自己的方案。“我們將以往心臟外科手術中所采用的體外循環技術引用到骨科手術中來,降低了圍手術期的風險,提高了再植后的肢體功能。治療過程中,我們會與本院康復科進行無縫銜接,保證患者圍手術期康復及術后的一系列康復訓練,為病人恢復健康保駕護航。”
損傷控制性手術效果顯著
損傷控制性手術最早應用于戰傷治療,對于負傷的士兵,手術可以分期進行,即一開始不做手術或少做手術,而后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進行動態調整。本世紀初,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劉海若在英國遭遇鐵路車禍,幾近喪命,一度被宣布腦死亡,而后一直呈現植物人狀態。然而,幾年后,劉海若卻在國內某家醫院蘇醒過來,如今,她已恢復正常工作。李穎表示,這一奇跡的發生歸功于損傷控制性手術,而其也成為成功實施損傷控制性手術的典型案例。這樣的奇跡也曾在四五四醫院多次發生。2015年春節前后,在安徽某地的一場礦難中,一位煤礦主被埋在地下十幾個小時,送至四五四醫院后,心臟停跳了3次,最長的一次達40多分鐘,情況十分危急。“早期搶救時,我們主要為他進行止血工作,而后,根據這位患者的實際情況,我們分步驟為他進行了多次手術,一個多月后,各類手術才全部完成。”近年來,由于3D打印技術的加入,包括損傷控制性手術在內的各類骨科手術已成功邁向了新臺階。(許靜文)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