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3D打印創業的例子--都是“血”和“淚”(4)
陳曉松在市場調研中發現,現在市場需求沒有網上炒得那么火,還沒有取代傳統工藝的跡象。“我原本準備做高端汽車零部件的制造。但現在打印機的精度不夠,做出來的產品能否用到高速運轉的汽車中是個問題。而且一臺差不多的打印機要在60萬以上,投資成本比較大。”
價格問題同樣掣肘著3D打印的發展。
2013年初,全國首家3D打印體驗館在北京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開業,主要面向市場提供3D打印的體驗,并且銷售3D打印機和3D打印出來的產品,但看客比實際購買者要多。售價動輒上萬元、幾十萬元的3D打印機更是少人問津。
陳曉松比較中意的打印機的型號為“ZPrinter650”,這也是目前市面上比較好的民用3D打印機,但價格相對昂貴。網上的報價是90萬元∕臺。
據了解,已經開始代理銷售3D打印機的京東和淘寶賣家,它們每個月3D打印機的銷量僅為個位數,甚至為零銷售。而且原材料價格都不菲,很多都是原裝進口材料,毛重0.7公斤的ABS塑料標價699元。
據陳曉松介紹,目前,一臺打印規格為20厘米以內的進口家用桌面3D打印機售價超過2萬元,國產的也要1萬元左右。除此之外,購置了3D打印機之后,還需要學習相關的數據建模知識,否則,要么再花費數萬元買一臺3D掃描儀,要么只能花錢請專業設計人員構建數據模型或者從網上下載模型數據。
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在于打印材料的局限性。受材料限制,我國3D打印仍較多地應用在建模和工業設計等基礎領域。
而未來3D打印的發展方向則是在高端領域。 一位3D打印材料生產商不禁抱怨:“3D打印由設備、軟件、材料等三部分組成,其中材料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而現在業界主要研究的是設備和軟件,對材料研究還不夠重視。”
更加讓人擔憂的是,目前國內3D打印用的金屬粉末基本被國外廠家壟斷。外國廠商在銷售3D打印設備的時候,基本都會搭售粉末產品,價格也較為昂貴,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國內3D打印產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admin)